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春節(jié)團拜會上強調,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。不論時代發(fā)生多大變化,不論生活格局發(fā)生多大變化,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風。今天,雖然時代變了,但家庭仍然是社會的“重要基點”,而且家庭、家教、家風之間相輔相成,因而培育優(yōu)良家風,齊家教子、修身處世仍是每個人的必修課。
“忠厚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”。歷史和現(xiàn)實反復證明,端蒙養(yǎng)、重家教,良好的家風、家教和家庭建設有利于引導家庭成員遵守家庭道德規(guī)范,形成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義婦順、勤儉持家、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圍,形成守護個人健康成長和家庭幸福、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繼承和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家訓文化也是我們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。
一
“家訓”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、家長對家人、族長對族人等的教誨訓示,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告、兄弟姊妹間的誡勉、勸喻。家訓是國學和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中極具特色的部分。傳統(tǒng)家訓名稱多樣,如家誡(戒)、家范、家規(guī)、家約、家語、家箴、家矩、家法、家則、家勸、庭訓、世范、宗訓、戶規(guī)、族規(guī)、族諭、莊規(guī)、條規(guī),宗式、宗約、公約、祠規(guī)、祠約,等等?!凹矣枴钡幕据d體有兩種:一是指規(guī)范、準則意義上的家范、族規(guī)或家教文獻,是家族或家長撰寫、制定的,有較強的教化意義和約束作用;二是指家庭教化、訓誡活動。前者是文本,后者是實踐,這兩方面又相輔相成,彼此為用。
中國家訓傳統(tǒng)源遠流長。新發(fā)現(xiàn)的清華簡中有周文王遺命武王的《保訓》,這篇三千多年前文王對武王的教誡,應該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家訓。另外,先秦不少文獻中也都留有訓家教子的記載。比如《國語》中載有公父文伯母教誨兒子勤勞勿逸的“母訓”,《論語》也載有孔子教育兒子孔鯉“學禮”的故事。盡管有文字記載的家訓思想時代久遠,然而,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居“家”之“訓”的全面而系統(tǒng)的家訓,則是進入封建社會以后才出現(xiàn)的。
作為家庭教育教科書的家訓內容十分豐富,種類極其繁多。其中影響較大的有:漢代劉邦的《手敕太子》、班昭的《女誡》、蔡邕的《女訓》,三國時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、《誡外甥書》,劉備的《敕后主辭》),晉代嵇康的《家誡》,南朝顏延之的《庭誥文》,北齊顏子推的《顏氏家訓》(此書對治家修身、求學處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論述,是我國封建時代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書);唐代李世民的《帝范》、陳崇的《陳氏家法三十三條》,宋代司馬光的《家范》、《涑水家儀》,李昌齡的《樂善錄》,葉夢得的《石林家訓》,趙鼎的《家訓筆錄》,陸游的《放翁家訓》和教子詩,陸九韶的《居家制用》、《居家正本》,袁采的《袁氏世范》;元末明初鄭文融等的《鄭氏規(guī)范》,明代仁孝文皇后的《內訓》、霍韜的《渭厓家訓》、龐尚鵬的《龐氏家訓》、高攀龍的《家訓》、姚舜牧的《藥言》、曹端的《家規(guī)輯略》、吳麟征的《家誡要言》、陸氏的《溫氏母訓》、袁黃的《訓子言》;清代孫奇逢的《孝友堂家訓》、《孝友堂家規(guī)》,朱柏廬的《治家格言》,康熙的《圣諭廣訓》、《庭訓格言》,陳宏謀的《五種遺規(guī)》,許汝霖的《德星堂家訂》,蔣伊的《蔣氏家訓》等。此外,鄭板橋、林則徐、曾國藩等的家書也影響很大。
二
中國傳統(tǒng)家訓的內容雖然十分龐雜,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,但核心始終是圍繞睦親治家、教子立身、處世之道三個方面展開的。
(一)睦親治家
與儒家倡導的“齊家”思想相適應,傳統(tǒng)家訓都把家庭和睦,“父父子子,兄兄弟弟,元氣團結”作為“家道隆昌”必不可少的條件(孫奇逢《孝友堂家訓》),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對于“齊家”、“興家”的極端重要性。
傳統(tǒng)家訓在論及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調適時,主要是論述父子、兄弟、夫婦“六親”之間的關系,認為“一家之親,此三而已也”(《顏氏家訓》)。在父子關系上,強調父慈子孝。傳統(tǒng)家訓無一例外地都把“孝”放在家庭道德的首位加以強調,王夫之認為“孝友之風墜,則家必不長” 。盡管家訓的作者們無不將“子孝”作為處理父子關系的主要方面,但大部分家訓同時提出了“父慈”的要求,如明仁孝文皇后《內訓》所言,“上慈而不懈,則下順益親”,否則“父不慈則子不孝”,于己于家都不利。許多家訓還對家長提出了愛子貴均的要求,認為假如家長持心不公,家庭必然不和。
尤其應該指出的是,由于家訓的制定、撰著者均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前輩長者,他們多是深受儒家倫理熏陶的人士,深知“其身正不令而行”的道理,因而,每篇家訓在論及治家的道德要求時,總是把家長以身作則、正身率下放到一個突出的位置。司馬光的《居家雜儀》指出:“凡為家長,必謹守禮法,以御群子弟及家眾?!崩畈g認為 “為父為師之道無它,惟嚴與正而已?!?
在兄弟關系上,強調兄友弟恭。傳統(tǒng)家訓論及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調適時,都把兄弟姊妹、妯娌之間的和睦相處、團結合作作為一個重要的規(guī)范,要求“兄須愛其弟,弟必恭其兄,勿以纖毫利,傷此骨肉情”(方孝孺)。被譽為“《顏氏家訓》之亞”的《袁氏世范》開篇一章就是“睦親”,不僅從正、反兩方面分析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對于“興家”、“齊家”的極端重要性,而且系統(tǒng)地闡述了如何保證家庭和睦的具體措施。
在夫妻關系上,強調夫義婦順。古代家訓受封建綱常禮教的影響,同樣以“夫為妻綱”、“男主女從”作為調適夫婦關系的行為準則,但也有一些家訓主張一夫一妻,“嫁女不論聘禮,娶婦不論奩貲”(姚舜牧《藥言》),反對“從一而終”,夫死允許改嫁(蔣伊《蔣氏家訓》)。
在強調睦親齊家的同時,傳統(tǒng)家訓大都總結傳授了家政管理、家業(yè)置辦等方面的具體經驗及詳細措施,特別是宋代以來的家訓。這些家訓在論及治家之道時,重點闡述了五個方面的內容,即嚴謹治家、勤儉持家、忠厚傳家、睦親齊家和善待仆人。
(二)教子立身
由于子孫們擔負著延續(xù)家族、光宗耀祖的重任,故而作為家庭教育教科書的家訓,也都把教育家人子弟立身修德作為“整齊門內”的一個基本原則反復強調。
首先,在教育宗旨上,強調清白做人。傳統(tǒng)家訓提倡“愛子有道”,反對溺愛、寵愛,強調以進德修身,貴名節(jié)、重家聲,清白做人為重。孫奇逢的《孝友堂家訓》中告誡子弟,讀書的目的在于“明道理,做好人”,而“取科第猶第二事”;“子弟中得一賢人,勝得數貴人也”。鄭板橋也認為,做個好人是第一重要的。他說:“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,此是小事,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?!编嵃鍢虻倪@種思想意識始終貫穿于他對兒子的教育之中。
其次,在教育內容上,涵蓋修身、睦親、治家、教子、勉學、處世、報國、恤民諸多方面。主要是教育家人子弟應該進德修身,涵養(yǎng)仁心;蒙以養(yǎng)正,愛子有道;立志清遠,勵志勉學;潔身自好,杜絕惡習;應世經務,自立于世;奉公清廉,篤守名節(jié);勤謹政事,報國恤民(后兩個方面的內容主要體現(xiàn)于帝王、仕宦之家的家訓中),等等。
再次,在教育的時間上,強調“蒙以養(yǎng)正”。傳統(tǒng)家訓的作者們,認為“端蒙養(yǎng)是家庭第一關系事”(《孝友堂家訓》)。明代的《庭幃雜錄》是兒子們記錄父母尤其是母親李氏平日訓誡的家訓。李氏注重從孩子小時加強教育,也十分注意從點滴小事上培養(yǎng)孩子的良好品德。袁衷說母親對他們“坐立言笑,必教以正,吾輩幼而知禮”。袁袞談道,自己小時有次家童阿多送他和哥哥上學,回來時見路邊的蠶豆剛熟,阿多就摘了一些。母親見了,嚴肅地教育他們說:“農家辛苦耕種,就靠這些作為口糧,你們怎么能私摘人家的蠶豆呢?”說完,命送一升米賠償人家。李氏每次購買柴米蔬菜之類的東西,付人銀子時平秤都不行,她總是再加上一點。袁裳對此很不理解,李氏利用這件事,教育兒子寧可自己吃虧、也不讓人家吃虧的道理。她開導兒子說:“細人生理至微,不可虧之。每次多銀一厘,一年不過分外多使銀五六錢,吾旋節(jié)他費補之,內不損己,外不虧人,吾行此數十年矣,兒曹世守之,勿變也?!?
(三)處世之道
一個家庭、家族要能自立于社會并獲得發(fā)展,不僅要處理好家庭內部的關系,而且要處理好與外人的關系,因而傳統(tǒng)家訓在教誡家人子弟時,大都結合自己的經歷及為人處世的經驗,傳授處世哲學、處世之道。概括起來,大致包括以下內容。一是審擇交游,近善遠佞。朋友關系是五大倫常關系之一,許多家訓的作者都注意到了社會環(huán)境和友鄰品行對子弟成長的重要影響,反復教誨他們要慎重交友。近君子,遠小人。交“敦厚忠信,能攻我過”的“益友”,不交“諂諛輕薄,傲褻狎,導人為惡”的“損友”(朱熹《給長子書》)。二是講究人道,救難憐貧。不少家訓中都體現(xiàn)了扶危濟困、助人為樂的傳統(tǒng)美德,教育子弟家人發(fā)揚人道精神,量力濟人。三是和待鄉(xiāng)曲,寬厚忍讓。許多家訓都一再叮囑家人要謙恭謹慎,寬厚待人,特別是對鄉(xiāng)親鄰里,更要“寧我容人,毋使人容我”。(《鄭氏規(guī)范》)
綜上所述,可以看出傳統(tǒng)家訓雖然涉及領域廣泛,但核心始終圍繞治家教子、修身做人展開,實質是倫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。而且,這些倫理思想和教育方法大多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和借鑒價值。
必須指出,由于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封建社會的影響,傳統(tǒng)家訓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,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局限性。如宣揚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和宿命論、輪回報應等唯心主義、封建迷信觀念,倡導男尊女卑觀念,灌輸鄙視勞動、讀書做官、耀祖光宗的名利思想,等等。對傳統(tǒng)家訓中的這些消極的教化思想和要求,無疑是應該拋棄的糟粕。
三
家訓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,傳統(tǒng)家訓雖不是“篇篇藥石,言言龜鑒”,但總體上仍不失為先人們留下的一筆豐厚而寶貴的文化遺產,尤其是倫理文化遺產。作為傳統(tǒng)國學和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傳統(tǒng)家訓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化方式都有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挖掘、吸納借鑒的價值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家訓文化,既可以為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、家風營造和家庭建設提供參考借鑒,也可以用它來涵養(yǎng)當代中國的價值觀,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接地氣、更有實效。